关于全市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的跟踪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2018年10月26日)
为持续深入了解百色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百色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贯彻实行情况,进一步助推产业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度工作要点,今年9月19日至30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蚕桑产业调研组先后深入德保、靖西、那坡、凌云、隆林等5个县(市),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进入新种桑园基地、养蚕户和茧丝加工企业实地开展调研活动及收集相关文件资料。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蚕桑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决定》出台以来,我市蚕桑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止2018年9月,全市桑园面积53.27万亩,其中新增桑园面积12.60万亩,蚕种发放65.07万张,收茧46.85万担,产值11.29亿元。预计2018年底产鲜茧2.6万吨,全市茧丝绸总产值25亿元以上。目前,平果、德保、靖西、那坡、凌云和隆林等6个县(市)桑园面积均超过5万亩,鲜茧收购公司有22家,缫丝加工企业有5家,以加工生丝为主;2017年共收鲜茧1.99万吨,年产生丝1253.57吨,其中高品质5A-6A的生丝854.93吨,占总生丝68.2%,年产生丝收入6.14亿元。
二、发展蚕桑产业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切实强化领导,新种桑园面积持续增加
近几年来,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切实加强领导,把推动蚕桑产业发展列入政府重点工作,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东丝西移”已花落广西的机遇,把发展蚕桑产业作为百色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突出位置来抓,量化蚕桑生产的任务指标。各县(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具体人员,抓好决策部署、统筹协调、形成多部门合力,积极推动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2016年至2018年全市扩种桑园面积23.95万亩,新种面积增加73.55%。2018年全市上半年共生产鲜茧26万担,比去年同期增加4.82万担,增幅22.75%,农民售茧收入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收2.42亿元,增幅47.63%,取得了新的突破。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推进产业规模化经营
各级人民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项目扶持资金,加强整合相关部门项目资源,进一步加大蚕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部分地方财政部门把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大力扶持桑园基地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屯)建设、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培训、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我市蚕桑产业重点县(市)乡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扶持补贴政策,千方百计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对桑苗、小蚕共育室、大蚕房、蚕沙无害化处理池、桑园道路等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据统计,2018年全市投入蚕桑产业扶持资金预计1.5亿元以上。如德保县免费向农户提供桑苗、每亩发放肥料50斤、自建达标蚕房每平方补助150元;隆林各族自治县建立种桑养蚕核心示范区,免费提供桑苗、发放肥料每亩补助100元、标准蚕房建设补助每平方米200元、标准蚕沙池建设补助每立方米200元;新种桑园管护三年逐年发放补贴每亩800元、鲜茧卖到本县缫丝厂奖励蚕农每斤1元;平果县新建蚕房补贴每平方米150元、旧房改造补助每平方米50元,蚕沙池建设每个补助2000元,新种植桑园奖补每亩1200元等,全市重点区域农户种桑养蚕积极性很高,种桑养蚕核心区逐步形成相对连片优质原料茧示范片,以整村整屯推进,蚕桑产业逐步向区域化、基地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强化科技培训,不断提高产业服务质量
自治区、市、县(市)蚕业站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结合项目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蚕业科技培训工作,组织县乡干部和农民技术员到市内外开展参观学习和举办各类培训班,2018年上半年全市举办各类培训班148期,培训9247人(次),进一步提高蚕农技术水平,解决生产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和应用。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作用,进村入户举办培训班和科技指导,各地还聘请了农民技术人员,加强蚕桑生产技术指导力度。如凌云县聘请9名,财政每人每月补助2500元;靖西市聘请50名,每人每年补助6000元。科技推广培训工作,有效的发挥了各类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力量,把蚕桑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具械以及成熟配套集成技术模式传输给蚕农,提升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提高蚕农经济收入。
(四)创新合作机制,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促脱贫
我市把推进蚕桑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相结合,与退耕还林相结合,与石漠化治理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宜桑则桑,出台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利用扶贫资金和退耕还林资金,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按照“企业+专业合社+蚕农”的发展模式,把当地贫困户组织起来,形成农工贸一体化,并提出“一人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任务目标,提高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2018年全市种桑养殖户57180户,其中贫困户12336户,贫困户收入2.07亿元,占全市桑蚕产值18.3%,贫困户户均年收入1.68万元。蚕桑产业逐步成为我市新兴特色优势支柱产业,带动山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三、发展蚕桑产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蚕桑产业县际间发展不均衡
部分县乡政府对市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决定》还是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对市人民政府制定出台的《百色市蚕桑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认识不足,产业发展实施力度薄弱,宣传发动群众种桑养蚕力度不够,全市仍有6个县(区)发展蚕桑产业较慢,未能完成指标任务。
(二)蚕桑生产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近几年来,虽然我市种桑养蚕重点县乡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蚕桑业仍以蚕农小作坊式养殖为主,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及产业组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桑园地块小、零星分散,产业发展资金缺乏,蚕业生产区域道路、灌溉、蚕房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小蚕共育室规划建设不够均匀,部分大蚕房建设达不到标准,还有蚕房人居共处,蚕沙池建设缓慢,蚕沙得不到无害化处理,蚕农收入低。
(三)蚕桑专业人才缺乏,技术人员短板突出
一是技术人员不够。若按每2000~5000亩桑园,要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要求,我市现有桑园面积已达53万亩,需配备100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但目前全市桑蚕技术人员只有33人,桑蚕专业只有4人,技术人员缺口明显,满足不了生产上技术服务需求;二是技术指导不到位。蚕桑产业新发展乡村的蚕农种桑养蚕技术水平低,蚕桑病虫害防控意识不足,病虫害发生率较高,基层技术人员病虫害防控能力较弱,蚕桑生产防防控有待加强;三是责任落实不到位。乡镇农技站技术指导队伍力量不足,有些乡镇技术人员责任不够明确,任务落实不清,日常技术指导工作不够,农户桑园的管护粗放,桑叶的产量和质量较差,养蚕技术水平较低,造成养蚕户效益不高。
(四)蚕桑产业产品加工经营链条短
一是产业主链短。百色桑蚕产业以桑蚕茧丝为主产业链,加工企业仍停留在缫丝加工上,生产初级产品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形成了百色生产原料基地、省外精品加工,丝绸、印染、服装等产业生产加工经营难以引进发展,弱化了桑蚕主产业链的经济效能。二是产业综合开发利用程度率低。土地、桑叶、桑枝、桑果和蚕沙、蚕蛹、蚕蛾等综合开发利用少,全市蚕桑产业链条不长,综合效益较低,农民和本地企业经济效益不高。
(五)市场监管和企农合作经营需进一步规范
一是蚕种来源渠道杂乱,缺乏统一的质量技术标准来规范,蚕茧收购秩序紊乱,蚕种市场和鲜茧市场管理不够规范,缺少有效的市场协调和监管机制。二是虽然我市大力推行“蚕农+企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的发展,但是市场销售价格大幅度的波动,农户仍是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和日常经营管理、诚信经营等还做得不够,蚕农利益受损的情况还有发生。同时,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缺乏,造成靖西市、那坡县两家缫丝加工企业拖欠当地蚕农蚕茧销售金额超过3000万元的现象,蚕农生产积极性受挫,影响了百色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
四、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产业稳步发展
要提升百色蚕桑产业发展水平,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工作机构,把加快蚕桑产业作为当前脱贫重要产业加以重视,切实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加大宣传、提高财政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工作组织、检查,建立完善激励、奖励机制,对于抓得好,抓出成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蚕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强化政策保障,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实行倾斜政策,对桑蚕企业和规模化集约经营的蚕农给以财政贴息、税收调节和信贷支持等方面的优惠,对丝绸加工企业给予用工、用电、用地方面的支持;二是继续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进一步改善蚕桑生产基础设施;三是制订科学、合理的蚕茧收购、烤烘管理制度,推动蚕茧资源顺畅流通,加强蚕茧价格监督,健全交易规则和市场管理机制,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加强人才培养,为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建立服务本地的桑蚕丝教育培训体系,加强与高校或研究院所的合作,在职业技术院校开办蚕桑专业职业教育,培养一批蚕桑技术人员,在具体生产实践中通过技术传帮带和开展各种培训,培训各地农民技术人员;引进既懂蚕桑养殖、加工技术又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探索提供智力支持。
(四)坚持产业扶贫,助推贫困户稳定增收
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蚕桑作为种植业中投入少、见效快、风险小的产业,优势明显,建议将蚕桑作为脱贫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蚕桑生产。一是有基础、有市场。百色蚕桑面积在全区占比较大,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出台后,有力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平果、德保、靖西等县(市)蚕桑产业都有量的提升和质的提高;二是投入少,见效快。一亩桑园投入不到千元,如用桑叶养蚕,一个月即有收益,桑树生存期最少30年以上,一些桑农一年蚕桑收入达10万元,在种植业中是投入少、见效快、长短结合的最好产业之一;三是自造血、促脱贫。种桑养蚕技术含量不高,对于拥有劳动力的贫困对象可以轻松上手,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把蚕桑产业链加长,能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据统计,百色适宜发展蚕桑的面积还有200万亩,大有文章可做,可以将蚕桑产业作为精准帮扶的新主力。
(五)加强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好市场销售秩序
一是各县(市)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桑种、蚕种管理和鲜茧收购市场销售管理,重点检查和整治无证经营桑种、桑苗、蚕种等市场交易行为;二是建立市场监管机制,对蚕种质量和收茧秩序要依法有效监督管理,保证蚕农和收茧企业的利益。三是充分调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行和完善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从而促进茧丝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避免“无投入、价高抢、价低逃、有利上、无利走”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稳定农资价格,打击造假坑农事件,维护蚕茧市场秩序和农民、企业的正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