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要闻  >>  记第六届自治区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凌尚前

记第六届自治区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凌尚前

www.gxbsrd.gov.cn  2021-11-21 11:57  阅读:238924次  作者:罗 霞  编辑:黄艳  来源:右江日报 
矗立边关的“忠诚界碑”
——记第六届自治区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凌尚前

  11月的那坡,气温只有十几摄氏度,在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天刚蒙蒙亮,哨长凌尚前和他的哨员们已经整装待发,踏上了新一天的巡逻路。擦拭界碑、瞭望勘察……这是凌尚前每次巡逻时必不可少的环节。11块界碑,每天往返16公里,凌尚前就这样走了40年。40年来,他初心不改,以界碑为伴、哨所为家,用一双铁脚板忠诚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诠释着守哨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凌尚前个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12次被评为“边防执勤先进个人”和“边海防工作先进个人”,4次被评为“优秀哨长”,9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被广西壮族自治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八桂楷模”;被广西军区表彰为“民兵哨所建设先进个人”“民兵工作先进个人”“十佳国动标兵”。今年11月凌尚前被评为第六届自治区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其所在哨所先后被自治区和广西军区授予“英雄民兵哨所”荣誉称号,评为“先进边(海)防哨所”,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

  40年不变的戍边初心

  年少时,在一次目睹了村庄被炮火炸成废墟的场面后,保家卫国的信念就在凌尚前的心底扎了根。他两次报名参军,都因个头矮没能如愿。1981年3月,听说天池国防民兵哨所招哨员,凌尚前主动报名,从此开始了守边护土的生涯。

  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在平孟镇的大山深处,海拔1200多米。2000年以前,这里水、电、路不通,上到哨所的唯一通道是一条坡陡弯多的石山路,米、油、菜等生活物资要走10公里的山路到集市购买,来回一趟要6个小时。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不少年轻人上到哨所不久就打起了“退堂鼓”。

  人都留不住,边境还怎么守?凌尚前决定改善哨所生活环境,他在石头林里开辟出10块“袖珍菜地”,从石头堆里挖出了一口“迷你鱼塘”,建起了鸡棚、羊圈,种上了蔬菜、养上了家禽家畜,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2001年,凌尚前又带着哨员铺设水管、电缆。他们靠人力将总重两三吨的不锈钢管材,一点一点背上山、一段一段接起来,从2公里外引来洁净水。又将6根近500斤重的水泥电杆搬上山顶,架起了电线、通上了电。两项工作前后耗时1年。

  2012年,自治区领导到哨所参观见习,被凌尚前不畏艰辛的开拓精神深深感动,后来划拨了10万元经费,资助哨所建成了130多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室,添置了综合健身器、书柜、书桌以及图书,哨所的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哨所的生活虽然艰苦,但远不及巡逻时遇到的危险考验。边境多数地方根本没有路,巡逻时,越沟壑、攀悬崖是“家常便饭”。原始丛林茂密旺盛,每次巡逻砍出一条出路,过两天就全部恢复原貌,曾有哨员因此跌落山崖落下终身残疾。巡逻途中还随时面临着被毒蛇、蜈蚣、山蚂蝗等咬伤的危险。1986年5月的一天,凌尚前在巡逻时,不小心被毒蛇咬到右手食指,他昏迷了整整两天两夜,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后来命虽然保住了,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那只受伤的手指落下了终身残疾,再也无法伸直了。

  凌尚前将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哨所,他用脚步去丈量祖国的边境线,用青春去守护人民的美好生活,那坚定的巡逻身影,成了一座永不褪色、永不倒下的“忠诚界碑”。

  一身正气写忠诚

  哨所距离边境线不到500米,防区里有跨境小道10条,在哨所后山就能看到国家一级口岸——平孟口岸。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边境贸易日益红火,走私分子也盯上哨所下的通道,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手段腐蚀、诱惑甚至要挟恐吓凌尚前,让他“高抬贵手,放一马”。但无论怎么威逼利诱,都没能在凌尚前这里撬开国门一条缝隙。当地群众说:“凌尚前就像天池山上的花岗岩,硬气!”

  有一年春节前,有个自称做边贸生意的老板,带着几十斤猪肉和几箱水果来到哨所“慰问”。反常的热情引起了凌尚前的警觉,于是他婉言谢绝了。两天后,凌尚前带队巡逻时抓到一伙走私生猪的人,带头的正是那个老板。他还掏出一沓钱想要往凌尚前口袋里塞,被凌尚前拒绝了:“要是图钱,我早就出去打工了,只要我还在这儿驻守一天,就休想让我给你们开后门!”

  在凌尚前的带领下,40年来全哨所没有一人参与走私护私,没有一人介绍亲友做生意,没有一人购买走私物品。凌尚前还被平孟镇边防派出所特聘为封控路段的“打私路长”。

  脚下一寸土,肩上千斤担。40年来,凌尚前的脚步踏遍了这里所有的山头,他熟记每一块界碑的坐标走向,熟悉防区每一道山脊的地貌特征,熟知每一段巡逻路的一坡一坎,8公里边境线上任何部位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他把祖国的版图印在心上。在一次巡逻中,凌尚前发现一群越方边民正在越境植树,在阻拦时,对方还气势汹汹地质问:“这里又没有界碑,谁说是你们的?”凌尚前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防区的边境线,闭着眼睛都能走一遍。他掰着指头,一条一条地说明那块地前几年是谁种的、种的是什么,又讲到两边老界碑的位置、边界线走向,让越方边民哑口无言,只能退了回去。

  2007年中越陆地边界勘界立碑时,凌尚前守护的那一段基本没有争议,国土一寸也没有少。

  舍小家为国坚守边境

  在守边的40年间,凌尚前也有过数次调离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末,镇里以招干的形式从哨所选拔一名哨员当专武干部,这是身份与待遇的转变。当时哨所有两名同志符合条件,已当副哨长并作为首选人选的凌尚前却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另一名哨员。

  1992年,哨所精简整编,县里对连续工作10年以上、表现突出的哨员进行转移安置,凌尚前又是首选对象,领导和亲人都对他说:“你已经放弃了一次机会,过了这个村,就再没有那个店了。”当时凌尚前的儿子、女儿都才一两岁,家里都是妻子一个人在忙里忙外,考虑到家庭实际困难,他终于放下哨所的事,走上了平孟镇政府办事员的岗位。家里为此还提前杀了年猪,办了酒席庆祝。但不到半个月,因为他的离开,哨员们都陆续离开哨所外出打工,8个人的哨所转眼只剩下了1个人。凌尚前听到哨所“人去楼空”的消息,想到当年一起执行任务时牺牲的战友,想到当年战火纷飞给乡亲们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又背起背包回到了哨所。

  也许有人会以为,哨所那么偏远艰苦,收入一定不少。实际上,民兵哨员的收入并不高,凌尚前刚进哨所时月工资是30元,现在也才2000多元。

  “村里打工的,做边贸生意的,就连种地卖菜的,都比他强,有好几年我差点撑不下去,就想动员他不干了。但仔细想想咱是嗅着火药味听着枪炮声长大的人,知道他干上这行就不能讲报酬,总算勉强挺过来了。”凌尚前的妻子黎兰新说。凌尚前的家位于平孟镇岜陵屯,离哨所不到5公里,40年来,他回家的次数掰着手指都数得过来,哨所里每个人每个月4天的轮休假,他基本上都让给了住得比较远的哨员,家里家外全靠妻子一个人扛着。

  当年和凌尚前一起守哨的哨友,现在有的当上了处级干部,有的做生意发了财,有的出去打工回家盖起了楼房。“航母要人开,树茂靠人栽,有人适合当官,有人适合挖地种菜,我嘛,最适合还是扛枪放哨。”谈起利益得失,凌尚前没有丝毫懊悔,他还乐呵呵地编起了顺口溜。“守哨我不后悔,只要还能干得动,再守10年我也愿意。如果哪一天走不动了,就让儿子把这个岗一直站下去!”

  40年斗转星移,大山依旧,凌尚前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头发斑白的守边老兵;40年沧桑变迁,哨所的哨兵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凌尚前这位老兵却从未换过。他如哨所旁的守边树一样,忠实地守护着祖国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把建边稳边作为毕生的追求。□罗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