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市人大常委会以地方立法守护百色蓝天碧水

市人大常委会以地方立法守护百色蓝天碧水

www.gxbsrd.gov.cn  2023-06-27 08:05  阅读:86668次  作者:黄贤明  编辑:杨煜智  来源:右江日报 
环境指标稳中有升 环境状况总体可控
市人大常委会以地方立法守护百色蓝天碧水

  6月21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主任会议听取关于2022年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工作报告。2022年,百色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7.8%,排全区第三。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全部、国控断面、区控断面达标率100%,国控断面水质排名全国第七。年内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全市环境安全形势稳定。会议对去年百色市主要环境指标稳中有升、环境状况总体可控的成绩表示肯定,坚定了地方环境保护立法助力打好蓝天碧水环境保护攻坚战、长久战的信心。



图为开展《百色市澄碧河水库水质保护条例》执法检查。


  2016年拥有地方立法权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重点对地方环境保护方面加强立法,先后制定、审议并颁布实施环境保护方面地方性法规6部,涉及城市环境卫生、主要河流湖泊水资源保护、空气扬尘污染防治、城市绿化、湖泊治理等方面环境保护地方法规。

  澄碧河水库是百色城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抓住获得立法权的契机,聚焦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民生问题,启动制定《百色市澄碧河水库水质保护条例》工作,经百色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2018年3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条例为澄碧湖的水源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成为澄碧河水库水质的“保护伞”、环保执法的“尚方宝剑”。



图为开展《百色市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


  2018年6月28日,百色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百色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自2019年1月1日起颁布实施。该条例规范城市市容环境,明确城市卫生管理规定,助力文明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城市。

  2020年6月23日,《百色市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在百色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百色市地方又一部保护水资源环境法规,对右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作用巨大,效果显著。

  2021年11月22日,百色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百色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2022年6月29日由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百色市城市绿化条例》,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两部地方性法规,为百色市空气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空气排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在百色落实落地、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改善城市市容市貌等做了法律上的规范,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为保护和改善万峰湖生态环境,百色市联合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跨区域协同立法,出台“一水共治”的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2022年11月25日,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百色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百色市万峰湖保护条例》,并于2023年3月1日正式实施。跨区域协同立法成为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区践行党的二十大关于探索协同立法精神的一次成功实践。

  几年来,百色市在6部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的加持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久战,取得较好成绩。以减少污染气体排放为主要目标的蓝天保卫战成绩斐然。综合推进城市扬尘综合治理、臭氧污染防治、移动源治理等,开展专项治理攻坚,建立在建项目扬尘整治动态监督清单,开展网格化巡查监管,建成使用全市建设工程智慧安全监管平台,有效监督企业排放行为。以强化污水处理能力为主的碧水保卫战进展顺利。建成投运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7个,新建和改造城镇生活污水管网149.79公里,完成3座城镇污水处理扩能改造项目,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每日28.04万吨,污水平均集中收集率提升至36.91%。常态化开展河湖“四乱”问题整治,完成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工作。以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农业废弃物等处理为主的净土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平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入运营,完成8个生活垃圾填埋场综合改造项目,改造百色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百色市厨余垃圾应急处理设施,全市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维持100%,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完成自治区下达的3个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整治任务。以矿山整治、查处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行为为主要内容的青山保卫战效果初显。绿色矿山建设走在全区前列,全市累计建成80座绿色矿山,全市41座问题矿山已完成整治23座。严厉查处自然保护地内违规案件,积极推进植树造林、森林抚育、水土流失治理,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持续增长,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得到提升,水土流失治理进一步加强。□黄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