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查研究  >>  关于全市开展“美丽百色·清洁乡村”活动情况的视察报告

关于全市开展“美丽百色·清洁乡村”活动情况的视察报告

www.gxbsrd.gov.cn  2014-11-26 17:09  阅读:643829次  作者:  编辑:马 琳   来源:广西百色人大网 

百色市人大代表视察组
(2014年11月20日)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4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于9月下旬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对全市实施“美丽百色·清洁乡村”活动情况进行了视察。这次视察采取实地视察、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及查看汇报材料等方式进行。视察组先后深入右江区泮水乡谷七村、凌云县伶站乡九民村弄孟屯、下甲乡彩架村、那坡县德隆乡德旺村规表屯、百合乡清华村者兵屯等村屯进行实地视察,广泛听取村干、保洁员及村民的意见建议;听取了市人民政府,右江区、凌云县、那坡县关于实施“美丽百色·清洁乡村”活动情况的专题汇报,并与市直、县直有关部门及乡镇负责人进行座谈;查阅了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德保县、靖西县、乐业县、田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等9个县(区)的相关材料,详细了解我市实施“美丽百色·清洁乡村”活动情况。现将视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实施“美丽百色·清洁乡村”活动的基本情况

    自2013年5月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美丽百色·清洁乡村”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乡村的陈年垃圾基本清除,公共区域、农户房前屋后大部分做到干净整洁;以环卫设备设施、保洁员队伍、经费投入保障、监督管理制度等为支撑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群众参与率、积极性不断提高,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一)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群众参与意识

    全市通过各种宣传载体,广泛宣传“美丽百色·清洁乡村”活动的重大意义与内容要求,使活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形成了人人关心的浓厚氛围。据统计,截止今年8月底,全市制作固定广告牌8393块,墙体、板报宣传栏8066块,横幅、标语43447条幅,发放宣传手册90多万本,宣传单400多万张,电视、广播14515次,出动宣传车15978辆次,文艺汇演1455场次。

   (二)改善基础设施,乡村面貌有了新变化

    各级人民政府把活动和生态文明建设、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乡村道路、村屯道路硬化、绿化,基本农田水利以及乡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等建设,扎实推动活动有序开展,有效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自开展活动至今年8月底,全市累计投入清洁乡村活动工作资金8.48亿元;累计清理垃圾17.5万多吨,清理河道1.4万条(段),新建垃圾处理设施7381套,增配垃圾桶(箱)14.8万个,市、县、乡、村的脏、乱、差状况得到治理,乡容村貌大为改观。

   (三)突出重点,集中整治取得显著效果

    一是在清洁家园方面,添置垃圾处理设施,搞好村屯环境卫生,清扫村屯、房前屋后,清理积存垃圾,规范禽畜放养。据统计,截止今年8月底,全市新建垃圾池1640个、增配乡镇村庄垃圾收集桶(箱)9511个、配备乡镇村庄垃圾清运车辆1089辆;二是在清洁田园方面,扎实推进清捡农业生产废弃物行动。对田间地头、水沟水池的农药、化肥包装物及其它农田废弃物等农业生产垃圾进行了集中清捡,清理历年田间垃圾,分区域建设田间生产垃圾收集池。今年清捡回收农药瓶共41.7万个,清捡处理秧盘和地膜等废弃物4963.4吨,清捡田园面积47.9411万亩。三是在清洁水源方面,抓好饮用水源地及周围环境保护工作,立足解决好影响农村饮用水源安全、卫生的各种突出问题,对污染比较明显水体进行了集中清理。截止目前,共清理水源5531处,清理垃圾4176吨。四是在对铁路、公路沿线、河道两岸、集贸市场等集中整治工作方面,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20万,开展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行动402次,累计清理垃圾、杂物36700吨,累计拆除违法建筑69244平方米,完成整治公里数162.6公里。

   (四)逐步完善规章制度,机制建设取得新成效

    以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尤其在投入保障机制、农村环境保洁市场化机制、群众自治机制、干部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建立健全活动长效机制,使生态环境保护、生活环境美化和生产过程清洁长效化、常态化。同时,各县(区)积极指导每个村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和保洁制度措施。据统计,截止今年8月底,全市共建立村规民约17481个,占全市自然屯总数的94.1%,建立清洁乡村理事会1260个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7.3%,共配备了15284名保洁员,占全市自然屯总数的82.3%。

    二、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部分村干部认识不够。有的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存在政府要我抓的思想,工作敷衍塞责,走过场,思想认识落后,驻村干部对老百姓宣传教育、组织引导力度不够。二是群众认识不够,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村民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清洁乡村的要求差距较大,卫生环保意识淡薄,对环境卫生保护的主动性不强,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现象依然存在,还有示范村屯上级有补贴,而非示范村屯补贴少甚至没有,部分群众产生“等、靠、要”的思想,解决乡村脏乱差问题困难较大。

   (二)活动推进成效不平衡

    目前,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多是公路沿线、市、县、乡领导挂点的示范村屯,但由于农村村屯点多面广,特别是远离城镇的偏远村屯,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整治投入少,大部分村屯屯内道路没有硬化,排污排水设施不完善,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加上群众建房缺乏规划,禽畜养殖不分离,禽舍设置受场地限制随意搭盖,杂物堆放杂乱无章,给开展清洁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脏乱现象依然比较严重,个别村屯可视范围内的垃圾清运不及时、不彻底,与示范村屯的成效反差大。

   (三)基础设施滞后,经费投入不足

    一些偏僻乡村无环卫车辆,无保洁员,清扫保洁工作无法落实到位。全市近60%村屯内还没有“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经费筹措渠道少,远不能满足全市乡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需要。靖西县2335个村屯中,实现屯内道路完全硬化的仅有247个,部分硬化的有300个,其余的均未硬化,排水沟、垃圾处理设施等其他基础设施更为薄弱。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卫生综合环境差,清洁效果不明显,影响了群众参与清洁活动的积极性。

   (四)长效管理保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有的村屯虽然有清洁卫生管理制度,但多数停留在墙上,流于形式,真正按制度管理卫生还有待进一步落实;二是村屯卫生保洁投入及保洁队伍建设困难。我市相当一部分村屯集体收入基本没有,产业发展及生态建设有待提速。大部分的村屯靠村民自筹,收多了村民承受不起,少了请不到保洁员;还有是农村保洁队伍的参差不齐以及机械装备的缺乏,有的村挑选保洁员是出于对老弱病残人员的照顾,而不考虑此类人员能不能担负起职责;有的村虽然配备了专职保洁员,但是疏于管理,缺乏监督考核,干好干坏一个样;三是垃圾处理难度大。目前我市部分村屯采用村收乡运县处理的模式,运行成本较高,且有村民反映,经常出现到村收运垃圾不及时的现象;部分村屯采取建窑焚烧方式,成本低,但易造成水、土、空气等污染。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进一步浓厚宣传氛围

    群众是农村清洁工程建设的主体。要通过宣传,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大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农村清洁工程的浓厚氛围。一是利用展板、宣传标语等形式强化宣传,使环卫知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二是与开展“改陋习、树新风”和健康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农民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使村民群众改变陋习,引导农民群众走自我引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道路;三是加强对在校中、小学生环卫意识的培养,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家长去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

   (二)切实加强资金整合,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多渠道筹措资金,继续整合项目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把“一事一议”、风貌改造、人饮工程等扶贫项目整合起来。各级财政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要优先用于积极性高、工作效果好的村屯,加快屯内道路硬化,污水沟、污水池的建设步伐;二是要科学的配置乡村环卫基础设施,对各村环卫基础设施情况进行一次摸底检查。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村内垃圾桶、垃圾池、垃圾填埋场和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三是积极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建设方面的信贷投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经济项目开发,有效解决活动资金不足问题。

   (三)多种方式筹措,解决村屯卫生保洁费缺乏问题

    一是设立农村清洁工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清洁工程工作经费,为农村清洁工程工作的长效开展提供资金保障。这方面可推广靖西县的经验做法,靖西县从2014年起,按照200户以上村屯补助金额为900元/月,80至200户以内村屯补助金额为600元/月,80户以下村屯补助金额为300元/月的补助标准,10户以下村屯补助金额为100元/月的补助标准,对全县村屯进行补助。二是通过各种途径筹措。如村集体经济收入可优先用于村屯保洁支出,号召村屯经济能人捐助等模式进行筹集保洁经费。

   (四)着力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把开展清洁工作和农村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利用各乡镇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农村养殖、水果、秋冬蔬菜、桑蚕等特色农业发展;大力扶持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打造种养产销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农村产业。有些村屯依托广阔的林地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培育农业新兴产业,加快打造以“农家乐”、观光农业园区、主题公园、森林旅游、农耕文化、民族风情为主的休闲农业,培育以生态循环产业链为主的循环农业;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只有农民富裕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洁经费等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五)加快完善垃圾处理机制

    各地要结合实际和本地特点,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无害化和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可操作性强、投入成本低,污染危害少、易维护、管长远,符合农村实际的垃圾处理模式。因地制宜采取“县收—县处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户集—村收—乡处理”、“户集—屯收—屯处理”等垃圾处理方式,努力实现农村废弃垃圾日产日清的目标。积极推广如柳州市融水县大方村的“屯收屯处理‘龙拱模式’”以及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沙梨乡丹施村的小型焚烧炉垃圾处理模式,投资少、处理方式简单、容易操作,适合在村一级推广;河池市凤山县“集成化‘零烟雾’焚烧炉”、南宁市石埠镇“热解处理成套设备”等垃圾处理模式,垃圾处理量大、设备处理能力较强,适合在镇(乡)一级推广使用;玉林市玉林区大双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微生物处理资源化技术方案”,分拣能力强、设备先进、能快速除臭,适合在片区推广。

   (六)强化工作责任,严格考核,奖励与处罚相结合,不断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勤督查、严考核,通过明察暗访、重点巡查等方式,定期不定期地深入村组一线,全程督促检查和指导清洁工程开展情况。要将农村清洁工程纳入村级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明确干部的帮扶职责,明确各级领导和基层干部在清洁乡村活动中的工作职责,对各级干部统筹安排,共同帮扶,形成合力。另一方面依据标准采取明查暗访、互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对工作得力,成效明显的村屯实行表彰奖励,对在清洁乡村活动中表现突出、成效明显的挂村干部、村干部从政治待遇、生活福利方面进行奖励或优先照顾,从而有效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对工作开展不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帮扶干部、村干部要严肃追究责任,绝不姑息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