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流探讨  >>  新常态下广州经济发展带给百色的思考和启示

新常态下广州经济发展带给百色的思考和启示

www.gxbsrd.gov.cn  2014-12-05 10:12  阅读:646022次  作者:韦林平  编辑:覃迎夏 马琳   来源:广西百色人大网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在经济新常态下,广州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变化,面对改革深水区、矛盾凸显期,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着力增创发展新优势,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走在前列,当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

    一、新常态下广州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2008年之后,广州未雨绸缪,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提质增效”中“调优存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近几年关停了1.5万家企业,为其他产业发展赢得了空间。广州转型升级比内地很多城市早了6—8年,有效化解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为广州长远发展增添后劲。据广州市政府在2014年人大代表集中视察政情通报会上通报的总体上看,GDP、投资、消费、出口等主要指标持续转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1至9月,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76.61亿元,增长8.5%;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10.07亿元,增长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96.31亿元,增长1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742.64亿元,增长12.5%,增速位于全国五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第二;进出口总值增长超过预期,在全省进出口仍然不景气的情况下,广州前三季度增长13%,大大超过年初3%的目标。

    经过前期的累积,在当前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广州经济发展实现了软着陆,经济结构和质量明显提升,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呈现出新常态新特点:

    一是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稳增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投资结构向服务业和民生领域调整,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产业及行业结构,向现代、高端方向调整。加快推进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和现代物流等十大重点产业发展。产业优化后,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工业稳中提质,前三季度支柱产业产值增长11.9%,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3.8%,增长快于整个工业,带动作用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产业加速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增势良好。

    二是加快建设重大发展平台推发展。围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大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和新城区、副中心区投资强度,以项目拉动产业发展。围绕发展重点产业和重大平台,加快金融机构发展,创新金融服务,做好融投资工作,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1至9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96.31亿元,增长14.2%,国有、民间投资增速加快,工业投资增速企稳,促进投资提速增效推发展。

    三是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增后劲。广州围绕实现国家创新城市的目标,着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出台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措施,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实行后补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1月至9月,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5923亿元,增长9.1%。在创新中推动转型发展,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四是解放思想增强超前理念谋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正当各地快马加鞭招商引资上项目加大发展之时,广州却审时度势,重新谋篇布局,对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分类施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进行“淘旧”,为有效承接国内外先进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腾出宝贵的资源空间和环境容量。实践证明,广州超前的发展理念和市场敏感性及先行先试的精神,打造的产业提升工程、科技创新工程成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有效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新常态下百色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百色紧紧抓住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红利逐步释放,进一步扩大沿边开放开发,加大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扶持力度,深入实施滇桂黔地区扶贫开发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时机,深入实施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低迷的市场发展环境,着力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推动产业链形成和产业转型,经济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与此同时,百色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相比广州来说,百色经济总量小,经济底子薄。生产总值相对偏小,固定资产投资相比基础较弱,产业还不够大不够强,造血能力不足。二是产业结构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技术层次不高,工业发展还存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压力较大、工业项目建设缓慢,产业转型升级慢,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影响经济发展。三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大,战略新兴产业少,尚未形成规模,新兴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四是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不强。

    三、新常态下广州经验带给百色的启示

    广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精神及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特别是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欠发达地区百色来说,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广州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综合以上广州经验,得以下几个方面启示。

   (一)要加快经济发展赶超越,转变发展理念是首要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产业,推进经济发展是看得见的项目,但更要看重项目背后的发展理念。因此要学习广州的忧患意识、超前意识、敢闯敢干和开拓创新精神。善谋者胜,远谋者兴,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思维方式,从政策思路上、发展理念上实现转变,细化经济发展的短、中、长期,招商引资除了瞄向泛珠三角区域外,更瞄向全国、全球市场,要在全国、全球市场中争取发展主动权。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出台适合市场投资激励的发展模式和政策,进一步增强政府的服务化、法治化理念,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二)要加快经济发展赶超越,转型传统产业是重点

    当前,国内经济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时期,要解决经济下行压力,关键是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随着自然资源、能源消耗的不断提升,百色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百色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摒弃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发、滥用、浪费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粗放型增长发展模式,有效引导产业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模式向生态化、集约化、高效化转变。鼓励资源节约型和环保产业发展,限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产业。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提升计划”,通过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推动矿采选业、金属冶炼、水泥、蔗糖等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质量水平,提升产业经济效益。百色是生态铝工业基地,要加速发展,工业是必经之路。破解制约生态铝产业发展的电力“瓶颈”等难题,延伸铝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升级,壮大生态铝产业,增强带动效应,从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做大做强经济总量。

   (三)要加快经济发展赶超越,发展交通引商是要点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百色破解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有力抓手。随着南昆铁路南宁至百色段增建二线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河池至百色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右江千吨级黄金水道田东鱼梁航运枢纽工程年底竣工直通泛珠三角区域、南昆高铁南宁至百色段在为2015年底通车作最后冲刺等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展开,释放出来的交通红利正能量,促进百色与各地尤其是泛珠三角区域间生产力布局的调整。百色依托区域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升级,充分发挥资源、人力成本低廉以及生态环境容量大等优势,引进泛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全球的技术资金和人才,形成“香港接单、广东设计、百色制造”或“粤港澳资金、云贵资源、百色加工”等各种优势互补型产业合作发展,着力培育壮大一批产业集群,推进百色经济提速大发展。

   (四)要加快经济发展赶超越,筑好巢引来凤是关键

    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入“第二季”,百色与泛珠各地合作将更加密切,其中,以合作区、工业园为重要载体加强区域产业合作,产业转移与承接无疑是最主要形式,特别是近年来恰逢广东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潮流,百色要进一步优化升级自身产业结构,加强产业转移合作的政策支持和环境建设,加快百东新区、百色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新山铝产业示范园区等建设,加快推动《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在国家层面获得批复、建设,加快推进百色-文山州经济合作区、百色-黔西南州经济合作区建设,创造条件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物流及生产性服务产业、旅游养生及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转移。筑巢易、引凤难,要多渠道、多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破项目落地难题,确保项目“引得进、安得下、发展得好”,同时加大外资、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引进工作来大力发展新产业,提升产业层次,逐步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增产增效,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五)要加快经济发展赶超越,强化创新驱动是动力

    转型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全面转换,在经济发展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百色要培育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在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农业产业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发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形成地方特色优势支柱产业群。大力培育技术市场,以产业发展需求组织技术攻关,强化重大科技成果的引进及转化,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创新成果应用和产业技术升级。通过大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促进基础原材料等资源就地转化和综合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加速资源依赖型城市向科技创新型城市的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作者系百色市人大民族华侨外事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挂任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会务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