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月三的临近,节日气氛也越来越浓,传统民族服饰——“壮锦”持续热销。百色市第五届人大代表、靖西市壮锦厂厂长李村灵又开始忙碌起来了。她是土生土长的靖西人,也是国家级壮族织锦技艺第六代传承人。
专注传承,筑牢壮锦技艺根基
李村灵代表为小学生传授壮锦传统纹样的意义
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也是承载壮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其传承逾千年,壮语意为“天纹之页”。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壮族传统生活中,壮锦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新娘的嫁衣到婴儿的背带,从节日的盛装到温暖的床单被套,壮锦贯穿了壮族人生命中许多重要时刻。它不仅是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1987年,年仅20岁的李村灵踏入靖西壮锦厂,本从事财务工作的她,却被车间里织锦机的韵律和五彩壮锦深深吸引,毅然踏上壮锦技艺学习之路。在做好本职财务工作之余,她利用点滴业余时间,虚心向老师傅们求教。从操作转筒线、繁琐的棉纱制作,到棉线染色、梳纱刮纱等一道道复杂工序,李村灵一丝不苟地钻研。凭借着超乎常人的耐心和天赋,短短半年时间,她便熟练掌握全套壮锦技艺,更练就“图在心中”的绝技,所织壮锦样式新颖、色彩独特,迅速在厂内崭露头角,为她后续深度参与壮锦传承事业打下坚实基础。李村灵多次提出壮锦技艺传承保护的意见建议,在她和靖西市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壮族织锦技艺成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靖西壮锦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文化交流,搭建壮锦国际桥梁
李村灵代表向海内外学者展示壮锦技艺精髓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李村灵敏锐把握广西独特战略地位以及壮锦与东南亚国家民族织锦的深厚渊源,坚持以审美、价值、市场导向,不断推陈出新,做大做强壮锦品牌。她多次前往泰国、新加坡、日本等十余个国家及地区,通过展览、演示、交流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壮族传统织锦技艺的精髓。她设计的融合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的壮锦产品,不仅热销海内外,还增进了与东盟各国的友好联系,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了力量,让壮锦这一民族瑰宝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李村灵在生产设备改良和产品研发上双管齐下。在设备方面,她历经无数次尝试与实践,成功将传统织机宽幅从60厘米扩展至120厘米,实现壮锦一次性织造,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在产品研发上,她积极与设计师及品牌策划师合作,融入时尚元素,开发出壮锦系列装饰画、壁挂、摆件、围巾、披肩、布偶等新产品。这些创新产品紧跟时代潮流,极大提高了壮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壮族多用包”“织锦首饰”等众多作品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产品设计创新大赛、广西“八桂天工奖”等各类比赛奖项共计98个。2024年,靖西市壮锦厂生产壮锦产品1.5万多张,手工艺品3.8万多件,刺绣品2000多件,年产值达650万元。
心系群众,培育壮锦新生力量
李村灵代表(右)传授壮锦技术
作为人大代表,李村灵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在她的带领下,靖西壮锦厂采用“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村增收困难妇女从事农闲手工刺绣制作。2018年,靖西壮锦厂被评为靖西市就业扶贫车间,带动靖西市500多名妇女就业,培训妇女手工技艺2000多人次。目前,壮锦厂固定用工人数130余人,其中聘用增收困难家庭妇女50人,帮助困难家庭妇女人均月增收1000多元。让困难家庭实现脱贫致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责任与担当。
李村灵深知壮锦工艺传承需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为此,她提出了壮锦技艺进校园的意见建议,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响应和支持,促成靖西市壮锦厂与学校合作,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和学习这一传统文化,为壮锦传承培养后备人才。她带领学生多次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作品在各类大型赛事和展览中获奖。此外,她还成立了靖西市李村灵大师工作室,该工作室获自治区二轻联社授予的“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建设与精品创作融合重点扶持项目”牌匾,为壮锦技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口黄日涛 杨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