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来到,在大章村,烟田里,村民弯着腰为翠叶培土;鸽子养殖基地中,饲养员拿着有机饲料喂养咕咕叫的鸽子。在餐甲村,韭菜苔种植基地里,妇女们哼着山歌采摘嫩芽,冷链车在田头静候装货。整洁干净的屯道上,村民们穿行于漂亮的墙绘之间,宛如在画中走……这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是百色市人大机关以“党建、项目、产业、生态、文明”五把帮扶“金钥匙”解锁振兴密码的鲜活注脚。
两年来,大章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万元增长至50万元,增幅达150%;餐甲村党组织从“三星级”跃升“四星级”,并获得“生态宜居红旗村”称号,市人大机关帮扶的两个村用硬核数据交出了乡村振兴高分答卷。
第一把钥匙:强化党建引领 破译“组织密码”
图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周武红到大章村调研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图为餐甲村组织党员到韭菜花基地学习种植技术
“过去支部开会‘喇叭喊破嗓,党员不见影’,现在党员主动问几时开展党员活动。”餐甲村支书苏光确站在新装修的党群服务中心感慨道。市人大机关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因此实施帮扶“头雁领航”工程,选派优秀干部驻村指导,组织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赴市内外先进村“取经”。同时,打破行政壁垒,鼓励机关各党支部与大章、餐甲两村党支部共建,创新“三共机制”,即主题党日共同开展、乡村振兴共同商议、民生项目共同推进。两年来,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4次,召开乡村振兴工作调研座谈会10次,共同推进落实民生项目18项。2024年餐甲村基层党组织被评为“四星基层党组织”。大章村推行“党员领衔项目”机制,10名党员认领烟叶种植、鸽子养殖、千万工程建设等项目,得到群众认可和拥护。在市人大机关的帮扶下,两个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显著增强。
第二把钥匙:助推项目落地 破解“发展密码”
图为市人大机关在大章村开展结对共建活动
夜幕下的大章村和餐甲村,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照亮硬化屯道,篮球场上青年们挥汗如雨,文化广场上大姨们挥着手绢跳舞。“过去晚上黑乎乎,现在到哪都亮堂堂,晚上我们吃完饭就出来健身、跳广场舞!”大章村村民李金库细数着变化。
图为大章村党群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前后对比
为了帮村里解决项目建设难题,市人大机关建立“三级联动”机制,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周武红挂帅,秘书长统筹、副秘书长专抓的模式,多方协调,确保各村项目落实落地。两年来,两村共硬化道路6.8公里,巩固水利2公里,屯级亮化率达100%,新建篮球场2个,污水处理3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新增烟叶种植100亩,扩种韭菜苔110亩。此外,市人大机关还资助25.5万元的资金用于改善村党群服务中心、文艺戏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也为后续的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把钥匙:拓宽产业路径 揭示“财富密码”
图为驻村工作队到广西区直机关展销农产品
“您好!百香果礼盒128元。”“您好!2把韭菜苔共40元。”这是市人大机关驻村工作队带村里的特色产品参加自治区区直机关展销活动的场景。
图为餐甲村韭菜花全景图
图为大章村鸽子养殖基地中心
产业是乡村振兴关键的一环。在市人大机关的精心谋划和帮扶下,大章村和餐甲村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一方面,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如餐甲村韭菜苔种植,从刚开始的70亩,通过规模化种植和现代化管理扩大到现在的180亩。另一方面,结合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和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和项目。如大章村百香果、烟叶种植,鸽子养殖等,不断拓宽产业维度。同时,市人大机关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村民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一系列优化和拓展,餐甲村的韭菜苔以及大章村的鸽子养殖成为那甲镇的明星产业。2024年,大章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成为那甲镇唯一一个收入达50万元的行政村。下一步,市人大机关将推动实现组团共建活动,大章村栽种韭菜苔,餐甲村养殖鸽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激发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
第四把钥匙:打造宜居生态 揭开“美丽密码”
图为大章村人居环境整治前后对比
漫步在大章村和餐甲村,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宜人的生态景致。大章村村头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绿色屏障,为村子遮挡着外界的喧嚣与尘埃。村庄前的小河潺潺流淌,岸堤的墙面上绘着朵朵荷花以及游弋在水中的锦鲤,溪流和墙绘巧妙融合在一起,似在诉说着乡村生活的诗意。餐甲村文艺台前的大榕树与墙绘相得益彰,引得路人纷纷拍照打卡,群众坐在新砌的台阶上乘凉、聊天好不惬意。
图为餐甲村文化戏台周边人居环境整治前后对比图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市人大机关始终将生态宜居作为核心目标。要求驻村工作队以“微改造、精提升”作为重塑生态环境的原则。通过市挂村领导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周武红帮扶资金投一点,市人大机关投一点,群众投一点的“三投”机制,把大章村的大章屯、餐甲村的餐屯作为试点,打造生态宜居村庄,共清理卫生死角共计100余处、拆除乱搭建简易棚15处、清理乱堆乱放55处、改造微菜园15余个、花墙200多米、墙绘15余幅、建设安全护栏150余米,种植绿植花卉200余株,户外健身器材8组,户外休闲桌椅6套。现今,昔日的脏乱差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菜园和花墙,以及供村民休闲娱乐的户外设施。村民们茶余饭后,或是在花墙旁散步,或是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或是在休闲桌椅上聊天,享受着生态宜居带来的美好生活。
第五把钥匙:传承文明新风,解锁“幸福密码”
图为餐甲村开展重阳节敬老活动
“阿婆,今天是重阳节,这是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礼物,愿您健康长寿。”市人大机关驻餐甲村第一书记蓝娇温馨地握着阿婆的手说道。“您好,黄总!我是大章村驻村工作队员农翔宇,中秋佳节即将来临,然而我们村仍有部分村民面临生活困难,期盼社会爱心人士能伸出援手,您是否愿意参与帮助?”这类温馨的交流,在大章村和餐甲村频繁发生。
图为大章村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为村里困难群众送温暖
在春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期间,驻村工作队会策划并执行多种慰问活动,为村中困难家庭送去关怀与温暖。同时,他们积极号召社会各界关注并资助这些需要帮助的村民。通过举办“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以及文艺演出、知识讲座,将爱国主义、仁爱、正义、礼仪、孝道、廉洁等传统美德融入活动之中,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引导他们摒弃旧有的不良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互助友爱的社会风尚。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和知识讲座,不仅充实了村民的精神世界,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村民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行为,重视邻里间的和谐相处,并积极参与村庄公共事务,为村庄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从注重外在形象到追求内在实质的转变,正是市人大机关和驻村工作队所期望看到的。因为只有当文明新风深入人心,才能真正解开乡村的“幸福密码”,让村民们享受更加幸福和美满的生活。
如今,大章村和餐甲村呈现出党建红、产业金、生态绿、文明彩交织的振兴画卷,帮扶成效显著。市人大机关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新一轮派驻工作即将开始,我们既要传好‘金钥匙’,更要磨砺‘新钥匙’,继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帮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