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南边陲的靖西市,一所现代化高中拔地而起,昔日荒草萋萋的土地上,如今书声琅琅。这里的每一寸变化,凝聚着一位壮族教育工作者三十四年如一日的坚守——她就是百色市人大代表、靖西民族高中首任校长邱惠锋。从三尺讲台到校园建设一线,从课堂改革的“探路者”到师生成长的“引路人”,从教育攻坚一线的深耕者到人大代表履职舞台的践行者,这位壮乡女儿的履职故事浸润着泥土芬芳,更闪耀着新时代人大代表扎根人民的责任担当。
拓荒建校,扛起教育担当大旗
邱惠锋代表(右)正在协调对接建校工作
当筹建靖西民族高中的重任落在邱惠锋肩头时,面对“次年9月开学”的艰巨任务,她以人大代表的担当扛起使命。作为深耕边疆教育一线的人大代表,她深谙“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履职真谛,将调研走访、资源协调的工作优势转化为建校动力——暴雨中,她穿着工装盯守施工现场,泥浆沾满裤脚;星夜里,她研读民族教育政策,字里行间标注着边疆教育的需求;周末清晨,她驱车百公里奔赴乡镇,为招生宣传叩开一扇扇农家门;假期里,她带队赴外省名校“取经”,笔记本上记满了先进办学经验……翻开她的工作记录,当年为新建校项目争取各级支持26次,协调解决土地审批、资金调配等重难点问题9件。2015年,靖西民族高中如期开学,首届招生603人超额完成任务,创造了靖西教育史上的“民高速度”,为边疆学子筑起了求学的新地标,更是人大代表回应群众期盼的生动注脚。
破局改革,勇当教育变革先锋
邱惠锋代表正在开展高考前讲座
当选市人大代表以来,邱惠锋将教育实践与履职调研深度融合,形成“实践洞察—问题剖析—对策转化”的闭环工作法。针对边境学校“县管校聘”改革中存在的教师流动壁垒、编制岗位受限等堵点,她带领调研小组深入13所乡镇学校,召开教师座谈会20场,收集原始数据86条,足迹踏遍边关校园。通过调查研究提出的《关于打通“县管校聘”改革梗阻全力推进边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被列为人大重点督办事项,最终转化为政府专项行动方案,推动了2025年全市教师跨校流动率,边境学校师资结构显著优化。
邱惠锋代表开展教学与实践融合高效课堂改革教学
课堂改革中,她是敢为人先的“破冰者”。主持百色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5320”课改模式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获一等奖,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制定《教师工作量化考评细则》等制度,搭建“广西基础教育名师深蓝工程培养基地”,助力教师职称晋升;邀请区内外名师开展高考备考、心理辅导等专题培训,亲自指导青年教师打磨课例,带领团队在市、区级教学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她的办公桌上,始终摆放着《广西教育》等刊物,其中《绿色化学理念融入社会意识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一文,正是她将育人实践升华为理论成果的缩影。
初心如磐,延续育人履职之路
身兼边疆教育工作者和人大代表双重身份,邱惠锋始终牢记“育人”与“履职”的双重使命。在任期间,邱惠锋每学期带头组织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帮扶,每年培育“履职新苗”,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倡导“人人有课题”的研究型教师培养计划,2021年靖西民族高中立项市级课题19个,校级课题结题5个。作为正高级教师、广西基础教育名师深蓝工程学员,靖西县第四批、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她始终坚守讲台,带过6届毕业班,3次循环教学,培养出多名学生考入哈工大、厦门大学等重点名校。在教师培养上,她亲自指导7名青年教师获市级教学竞赛金奖,助力2名教师成为特级教师、17名成为市级骨干,牵头建立12所乡镇中学“学科教研共同体”,让优质教育资源沿着边关公路延伸到每个教学点。
邱惠锋代表亲手为学生佩戴成人礼徽章绶带
从青丝到华发,邱惠锋将人生最珍贵的青春献给了边疆教育。如今,她始终以“代表为人民”的初心锚定方向,在边境教育的土地上深耕细作,用匠心书写育人篇章,用履职践行为民初心。那校园里指导青年教师的身影与当年工地上的坚定足迹,共同勾勒出新时代人大代表的履职画像——是教育攻坚的“铁娘子”,是边民心中的“暖心校长”,更是用行动诠释“代表担当”的边疆守护者。在邱惠锋身上,人大代表的履职情怀与教育工作者的匠心,如红棉花开,在桂西大地绽放出最鲜艳的色彩。口梁舒立 杨翔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