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保县敬德镇暮洞村帮扶车间,身着简朴工装的中年女性正俯身指导女工们缝制布艺玩具,阳光透过厂房窗户洒在她坚毅的面庞上——她是许兰巧,百色市、德保县两级人大代表,德保县灵巧玩具加工厂创始人,一位用十一载光阴在家乡土地上书写乡村振兴故事的巾帼创业者。
从打工妹到创业者
许兰巧代表(右)教授工人缝纫技巧
2004年,23岁的许兰巧为了生计踏上了前往广东的列车。在深圳布艺玩具厂里,她从缝纫工成长为技术骨干,十指磨出厚茧,却始终心系故土。2014年,她毅然放弃城市优厚的待遇,带着积攒的技术与资源返乡。“不能让乡亲们再走我当年的老路!”这句朴素的誓言,成为她创业征程的起点。
创业初期,许兰巧将自家堂屋改造成“微型车间”,六台缝纫机、五名留守妇女,构成了最初的“生产队”。资金短缺,她四处奔波筹措,从未想过放弃;女工技术生疏,她手把手教授技巧直至深夜;订单不足,她带着样品赴深圳恳谈合作……寒来暑往,这个被村民戏称为“堂屋工厂”的小作坊,逐渐以过硬质量赢得深圳厂商的信任。
2018年,小作坊迎来关键转折,许兰巧敏锐抓住脱贫攻坚政策机遇,与村两委创新推出“四轮驱动”发展模式——许兰巧提供技术管理、村民参与生产、脱贫户优先就业、村集体盘活闲置资产。村委会将村部闲置办公室改建成11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投入20台崭新设备;许兰巧以保底租金的形式承租,既保障了村集体经济增收,又为车间升级注入活力。这种将“乡土情怀”与“市场思维”深度融合的模式,使广大群众一致称好。2022年,灵巧玩具加工厂被评为百色市“黄文秀式青年创业基地”,许兰巧本人被评为“黄文秀式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帮扶车间绽放多重效益
“在家干农活、接送娃上学的同时,每月还能挣2000元。”脱贫户黄大姐喜悦道出车间的价值,车间里9名女工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不仅实现稳定脱贫,更成为技术能手。车间推行“弹性工时+计件薪酬”,允许女工根据家务灵活调整工作时间,真正实现“灶台”与“机台”两不误。
经过数年来的经营与发展,灵巧玩具加工厂与深圳市美意玩具厂、利连达玩具厂以及姿彩玩具厂的合作更为紧密,工厂规模也进一步扩大。2023年,许兰巧在德保县城开设了新的厂房,缝纫机由原来的20台增至40台,年产量从30万件跃升至60余万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几年来灵巧玩具加工厂累计吸纳女工60余人,更令人欣喜的是,村集体将车间收益反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农村新时代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的“造血机制”已然激活。
履职路上的为民情怀
作为市、县两级人大代表,许兰巧的履职笔记里写满民生温度。她的议案始终紧扣民生热点,她坚持“调研—建议—跟踪—反馈”的闭环机制,确保每条建议“提得准、办得实”。当选人大代表以来,许兰巧累计提交意见建议6条,涉及水利、交通、城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其中两条被纳入政府重点工作。许兰巧还十分关注困难群体救助,通过参与临时救助专项督查推动政策精准落地,参与督办推动敬德镇敬老院升级改造、敬德镇文化休闲公园建设、暮洞村到多敬村柏油路铺设等十余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人民代表不仅要有为民发声的热情,更要有推动解决问题的担当。”许兰巧的履职笔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走访心得、群众诉求和解决方案,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如今,她正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用履职实效续写“民生温度”的新篇章。
从深圳流水线到人大代表履职舞台,许兰巧以坚韧与智慧书写动人履职答卷。她不仅推动创造了百万元的产业价值,更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共富新路。在她联系服务的这片热土上,机器轰鸣声与孩童欢笑交响,代表建言与时代脉搏同频。口马启林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