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筑屏障 青山变“金山” 广西人大立法监督协同发力铺就生态富民新路径
www.gxbsrd.gov.cn   2025-09-29 08:18:43   阅读:2433次   作者:宁惠   编辑:何丽春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2025年9月22日 第3版

  法治筑屏障 青山变“金山”

  广西人大立法监督协同发力铺就生态富民新路径


  □记者 宁惠


  九月的桂西北,云雾漫过青山,茶香萦绕村寨,瓜果垂满梢头。


  2025年9月,记者跟随广西环保世纪行媒体采访团,走进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三冲村、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爱善村。从海拔1680米的高山茶园到“18度清凉”的生态庄园,一个个沾着泥土的故事,串联起人大履职、法治护航与生态富民的生动实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桂西北大地扎根结果。


  高山茶园里:

  法治护古树茶香富山民


微信图片_2025-09-29_082056_860.png

  高山茶园间,茶农熟练地采摘茶叶。


  “晴时早晚遍山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站在三冲村生态茶园的观景台远眺,层层茶树顺着山势铺展,云雾在枝叶间流转。


  “家里流转了5亩地,每年土地流转费能有两三千元,我在茶厂务工每月还能挣4000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三冲村团支书吴东科的言语中透着欣慰,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希望。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滋养着村民的“绿色银行”,一度面临“守着好山好水却富不起来”的发展困境。


  百色市人大代表陶思艺返乡创业时,发现村民零散种茶,既缺科学规划,又无规模效应。为改变这一局面,她以自家茶厂为起点,打造“代表+基地+农户+合作社”模式,与500多户农户签约实现全流程统一管理。如今,5000多亩高山生态茶园已然成形。“公司通过培养200余名技术型茶农,带动周边400多户劳动力就近就业,人均月增收超2500元。”这些年,陶思艺不仅帮助110多户困难户脱贫,带动9个村集体经济发展,还投入300多万元完善村内基础设施,让生态产业的红利实实在在惠及家乡群众。


  茶园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2024年6月1日,《隆林各族自治县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让古茶树有了“法律护身符”。


  “以前有些群众为了眼前利益,砍树摘叶、折枝采叶,再放纵下去,古茶树可能就只剩树桩了。”隆林各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制定好这部条例,调研组走遍16个乡镇百余个村屯听民意,组建专家团队,设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5个立法信息采集点,确保条例既接地气又有刚性。


  隆林还深耕林业产业激活“钱库”。目前,全县林下养蜂规模已达3500箱,年产蜂蜜超2.5万公斤,年产值突破300万元;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万亩,茯苓签保底收购协议,种植户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县林业局党组成员、技术推广站站长农小艳介绍,生态青钱柳产业示范区以“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直接带动当地400余户1600余人受益,其中脱贫户90余户。


  生态庄园中:

  监督破难题产业焕新机


微信图片_2025-09-29_082102_115.jpg

  爱善现代农业庄园内,游客在葡萄藤下尽享采摘乐趣。通讯员何善权摄


  “以前我们村污水有时随意流淌,天一热味道就不太好闻;种地养猪,辛苦一年,收入也没多少。”在田林县爱善现代农业庄园的葡萄大棚里,村民姚志华一边麻利地采摘阳光玫瑰葡萄,一边向记者细数村里的变化,“现在房前屋后干干净净,河水也清亮见底,土地流转有租金,去葡萄园干活能拿工资,年底村集体还有分红,收入路子多了,心里也踏实了。”


  姚志华口中的变化,始于田林县人大系统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精准发力。


  近年来,田林县以利周瑶族乡亮福村基层立法联系点为枢纽,组建壮、瑶、汉等多民族立法信息员队伍,搭建起县、乡、村三级民意征集网络。“从森林保护、流域治理,到农药减量、古树名木管护,都能听到群众的真话。”田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彬说。


  在产业带动上,人大代表的作用更是看得见、摸得着、实打实:代表李广安带动120余户种生态生姜,年产值达360万元;代表陆丽萍直播推广“灵芝+咖啡”,打响田林特色品牌,带动7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一名人大代表还定点联系10~15户群众,遇到技术难题随叫随到及时解决。”利周瑶族乡人大代表、乡长罗燕介绍,油茶、八角“低改”时,他们协调“乡土专家”黄达能团队、魏朝望团队开展20多场手把手教学,惠及千余农户。


  法治为基,监督为要。田林县创新构建“人大+”联动监督体系,打破部门壁垒:与纪委监委建立“清单共商、过程共管、结果共用”机制,嵌入环保执法监督;与检察机关搭建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双向转化”通道,2024年以来移送生态领域线索11件,推动办理公益诉讼案件9件;联合政协调研饮用水源保护与流域治理,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我们还在产业链和流域沿线设立12个代表联络点,组建‘生态保护’代表专业小组,跨省(区)与云南富宁县共建代表联络站,成功解决跨区域生态难题40余个。”陈彬介绍道。


  如今的爱善现代农业庄园,不仅是远近闻名的生态产业基地,更是热门的乡村旅游打卡地。“节假日外地游客开车来玩,吃清水鸭,买阳光玫瑰葡萄、山茶油,我们在家门口摆个小摊卖土特产,也能有多份收入。”姚志华笑着说,“这才是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从隆林茶园的“以法护茶”,到田林庄园的“以监督兴产”,广西人大系统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用立法筑牢生态屏障,用监督激活富民动力。


  夕阳西下,云雾渐浓的三冲村茶园里,茶农们仍在细心采摘嫩叶;爱善现代农业庄园的葡萄大棚中,农户们忙着分拣装箱。在桂西北的青山绿水间,人大力量与法治力量持续守护这片生态沃土,让“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故事不断续写新篇,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各族群众永远的“幸福不动产”。口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