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6日,2025年全区人大系统立法工作经验交流会暨全区人大法制干部培训班在桂林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方立斯在会上作题为《深耕基层立法联系点
让立法“根系”深扎基层“土壤”》的典型交流发言,南宁、柳州、桂林、北海、钦州等5个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也作了交流发言。

深耕基层立法联系点
让立法 “根系” 深扎基层 “土壤”
百色市人大常委会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百色市始终把基层立法联系点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的部署要求,以“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提升年活动”为抓手,推动立法“根系”扎深基层“土壤”,探索出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民主立法新路径。
一、强基固本:厚植“深根”土壤,让联系点“立得稳、扎得深”
立法联系点的“根系”能否扎深,关键在基础是否牢固。百色市人大常委会从“阵地、队伍、机制”三个维度发力,为联系点筑牢“生长根基”。
(一)筑牢“多元阵地”,覆盖边疆末梢
紧扣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居住多元的实际,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推动立法联系点阵地向基层末梢全面延伸。严格落实硬件“五个有”标准,即每个基层立法联系点配备完善的组织机构、明确的负责人和联络员、固定的办公场所及设备、专用的立法宣传窗口、稳定的工作经费保障,全面夯实阵地运行基础。在完成“五个有”建设后,又为各基层立法联系点统一建设立法工作固定宣传栏,把立法宣传栏作为民意征集的重要窗口。将民主立法触角延伸至乡镇(街道)、村屯、边境口岸等末梢,夯实基层立法联系点基础,形成多元化民主立法阵地。
(二)培育“专业队伍”,提升履职能力
构建“一体两翼”专业化队伍体系,以立法信息员为主体力量,联动法律专家、“两官两员一律”等专业群体作为补充支撑,形成“基层接地气+专业强能力”的互补格局。在全市19个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覆盖面之下,分层设立101个基层立法联络点、236个信息采集点,聘任193名联络员、288名信息采集员,确保工作队伍既熟悉基层民情民俗,又具备法规解读、意见征集的专业能力。通过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队伍履职水平,打造出一支“懂法律、熟民情、善沟通”的基层立法骨干队伍,为基层立法联系点高效运转提供人才保障。
(三)创新“保障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经费全额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经费实行专款专用,重点用于办公设备购置、制度建设推进、意见征集组织、学习培训开展、档案资料收集等关键工作,为联系点稳定运行提供资金保障。创新建立“绩效导向”经费分配机制,对意见征集质量高、群众参与度广、工作成效突出的联系点给予经费倾斜支持,打破“平均主义”,充分调动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积极性。同时,制定《征询立法建议工作流程图》,明确“任务接收—解读转化—意见征集—汇总反馈”全链条操作规范,让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高效推进。
二、扩面提质:畅通“营养”渠道,让民意“流得畅、传得准”

在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鹤城新区立法信息采集点参观学习
立法“根系”要茁壮,需持续汲取基层群众智慧的“营养”。百色市人大常委会聚焦“群众参与少、意见传递堵、民意保真难”等问题,创新方式方法,让民意成为立法的源头活水。
(一)破解语言障碍,让群众“多参与”
针对法言法语专业性强、基层群众理解困难的问题,普遍引入律师、专家、“法律明白人”开展前置解读,将法规草案核心条款、关键问题“翻译”成群众听得懂、能讨论的“群言群语”,降低参与门槛。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采取“双语普法·民族连心”模式,用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开展法治宣传、法律解读和意见征集,有效破除语言障碍,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立法参与权,让不同群体都能平等参与到立法全过程,扩大群众参与面,实现量质齐升。2025年通过“双解读”,群众参与率较往年提升40%。
(二)拓宽征集渠道,让民意“好表达”
改变“大水漫灌”式的泛泛征求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征集渠道。线上鼓励部分基层立法联系点利用微信公众号、工作群、问卷小程序等平台,实现立法信息推送、意见征集、采纳反馈等数字化管理,打破时空限制。田阳区引入智能自助法律查询终端机,进一步提升群众参与立法的便捷性。线下结合法规草案内容,开展靶向征询,针对不同法规精准对接关联群体,通过定向发文、重点走访、专题座谈等方式收集意见。如针对《百色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草案)》,向住建部门、社区、物业公司发放差异化问卷,确保“知情者参与、参与者发声”。2025年累计收集线上线下意见230条。
(三)严把民声实意,让声音“不失真”
建立“原生态”民意收集反馈机制,明确要求信息采集员在收集整理群众意见时,必须保持意见的原始样貌,做到不过滤、不修饰、不曲解,完整记录基层群众的真实诉求。由市人大法工委牵头,对收集到的意见进行分类梳理、汇总分析,确保立法机关能够直接、准确地听到最真实的基层声音,让民意真正成为立法决策的重要参考,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三、赋能增效:延伸“服务”触角,让立法“结硕果、促发展”
立法“根系”深扎基层,最终要结出“良法善治”的果实。百色市人大常委会推动联系点从“民意征集站”向“综合服务平台”转型,实现“立法+”多维赋能,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信息采集、普法学法、用法依法的综合作用。
(一)立法+普法,促法治“入人心”
将立法征询过程与普法宣传有机融合,把每一次意见征集打造成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依托统一建成的固定宣传栏,结合普法工作和国家宪法日、民法典实施日等重要节点,常态化发布立法动态、解读法规内容、展示工作成果。靖西市创新制作“码上学法、以案说法”二维码,群众扫码即可查看真实案例及法规解读,开展普法宣传和警示教育,有效提升普法工作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让法治理念逐步深入基层群众心中。
(二)立法+治理,促矛盾“早化解”
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将立法意见征集与矛盾化解、治理提升同步推进。借助“两官两员一律”进站开展工作的契机,为基层提供专业法律支撑,让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收集民情、宣传政策、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节点。德保县将立法建议征集与片区代表联络站接待日活动相结合,在收集立法意见的同时,同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田林县创新“535”工作模式,推动立法与监督、代表履职、执法检查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协同性和实效性。2025年通过联系点化解邻里矛盾、产业纠纷76件,实现“立法为民”与“治理惠民”双赢。
(三)立法+发展,促产业“强起来”
围绕百色特色产业,引导基层立法联系点聚焦发展提出立法建议:在德保矮马保护与利用立法中,德保县基层立法联系点收集养殖户“希望加强矮马文旅开发”的建议,推动条例增设“支持‘矮马+旅游’融合项目”条款;在芒果产业发展中,田东县基层立法联系点提出“建立芒果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议,被纳入《百色市芒果产业发展条例》,助力“百色芒果”品牌价值提升。2025年,基层立法联系点围绕特色产业提出的23条建议中,15条被纳入立法或政策,为产业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下一步,百色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深化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推动联系点与“数字人大”平台对接,打造“智慧立法联系点”,聚焦边疆治理、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特色联系点”,增强联系点服务地方立法、推动地方法治建设的功能。持续夯实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基础、拓展民意收集渠道、创新立法工作机制,让立法“根系”扎得更深、长得更壮,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立法、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