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百色市人大常委会2016年工作要点安排,10月12-14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明刚率调研组深入到右江区、田阳县、德保县、凌云县、田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等六个县(区),通过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走访等方式就全市水产畜牧养殖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同时委托田东、平果、靖西、那坡、乐业、西林等六个县(市)人大常委会根据调研内容和要求同步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水产畜牧养殖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将水产畜牧养殖业作为农业特色富民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扶持、重点发展,水产畜牧养殖业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成为养殖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5年末,全市肉类总产量达26.8万吨,比2010年24.0万吨增长11.9%;水产品产量14.9万吨,比2010年10.0万吨增长48.5%。水产畜牧业总产值92.3亿元(牧业产值73.7亿元,渔业产值18.6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市的水产畜牧业促农人均现金收入达1315元。
(一)水产畜牧养殖业生产发展良好
1.畜牧产业生产能力逐步提高。近三年来,全市规模养殖年出栏肉猪100头以上的生猪场多达925个,年均出栏肉猪282.15万头;年出栏肉牛15头以上养牛场多达526个,年均出栏肉牛25.74万头;年出栏肉羊30只以上的养羊场多达3709个,年均出栏肉羊60.37万只;年出栏肉鸡2000羽以上的养鸡场多达5150个,年均出栏肉鸡9228.5万羽;年均出栏肉鸭884.75万只,养殖企业(公司)有38家。
2.水产养殖面积逐年增加。全市池塘养殖面积1721公顷,稻田养鱼面积443公顷,围栏养殖面积2806万平方米,网箱养殖面积211万平方米。目前全市共有水产养殖企业27家,水产专业养殖合作社94个,带动规模养殖户1529户,注册资产3.8亿元。1-10月,全市大水面水产品产量9.5万吨,同比增长5.4%,其中罗非鱼产量2.95万吨,同比增长2.4%。大水面水产养殖已成为库区移民增收重要渠道。
(二)水产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支柱
截止目前,全市已有293个贫困村15184户贫困户列入养殖产业脱贫规划,养殖龙头企业22个,各类养殖专业合作社530多个,社员5371人,各类养殖大户7236户(养牛249户、养羊438户、养猪1220户、养鸡5329户)。通过政府投入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直接带动养殖户2.2万户,辐射带动10万户以上农户增收。如田阳县财政投入390万元用于辐射带动牛羊产业发展;田东县为贫困户和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5-20万元优惠信贷政策;平果县出台“以奖代补”政策给予发展养殖业的贫困户一次性奖补4500元/户;靖西市利用自治区专项资金124万元扶持贫困户发展能繁母猪养殖;那坡县计划投入890万元扶持1990户贫困户发展黑猪养殖;凌云县安排195万元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并出台养殖贫困户奖补政策;德保县出台政策对带动贫困户规模达到标准的企业、合作社一次性奖补25万元;乐业县拿出150万元对带动贫困户规模达到标准的水产养殖合作社一次性奖补5-15万元等。
(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有效提升
近几年来,全市水产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基础已初步建立,育种、扩繁、推广、应用相配套的构架基本形成,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提高良种化程度,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促进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变及持续稳定发展。现建有田阳县酉鑫畜产开发有限公司、隆林山羊种羊场、广大牧业种羊基地等3个种羊场;平果种猪场、田东雄桂牧业有限公司等2个种猪场;广西富鹏农牧有限公司1个种鸡场等。同时,地方优良品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繁育发展,如德保矮马、德保黑猪、隆林黄牛、隆林山羊、凌云乌鸡、西林水牛等。
(四)畜禽标准化养殖发展迈向新台阶
全市规模养殖场逐步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和环境生态化建设,标准化示范的带动引领作用明显提高,规模养殖场扩建力度加大,饲养管理水平大有提升,生产管理销售更加规范,进一步加强养殖场及周边生态环境治理。截止2015年,全市获得自治区级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累计达17个,其中生猪养殖场5个、肉牛养殖场5个、肉羊养殖场2个、肉鸡养殖场1个、蛋鸡养殖场2个、养兔场2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场19个;广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个。
(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有力实施
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依法治疫”的预防方针,贯彻“抓防疫保安全”工作主线,严格实行“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动物防疫工作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抓好动物防疫、动物疫情监测工作。全市存栏应免疫畜禽免疫率均达到100%,主要病种免疫抗体总体合格率都在70%以上。各级政府及相关动物防疫部门常年开展防堵境外疫情工作,严防境外动物及动物产品非法入境,在边境一线强化畜禽免疫,建立免疫屏障,边境非口岸通道安排人员值班守卡,主动打击边境动物及动物产品走私,有效控制境外重大动物疫情传入。加强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强化动物防疫监督执法。近几年来,没有任何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确保全市畜牧业有序健康向上发展。
二、水产畜牧养殖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政府对养殖业投入不足
一是资金投入偏少。大部分养殖场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栏舍及水电路基础设施简陋,设施化标准化水平低,缺乏改造资金投入。二是缺乏统一规划。部分县(市、区)的养殖业发展规划没有纳入面上产业发展统筹考虑,尤其是养殖用地难、贷款难、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给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带来较大阻碍。三是养殖惠农补贴少。除生猪养殖外,牛、羊、鸡、鱼等主要养殖品种还没有惠农补贴,也没有纳入相关政策性保险扶持范畴。
(二)环保压力大,生态养殖任重道远
一方面国家对农业源养殖污染减排整治力度逐步加大,环保指标日趋增多,整改要求日趋严格。到2020年,全市9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必须完成减排整改。另一方面传统的养殖生产方式与现代生态养殖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微生物+”、高架网床等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刚刚起步。2016年,自治区下达我市12个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的建设任务,由于我市各级财政投入有限,且生猪高架网床的建设成本高达800元/平方米,资金缺口超过1000万元。
(三)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受产业化经营程度制约,我市养殖业产值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0%左右,与区内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如玉林市达50%以上。除家禽外,其它品种仍以散养为主,小规模低水平养殖占相当大比重。全市生猪、肉牛、肉羊养殖规模化比重分别为8%、11%、2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20个百分点。特别是加工“短腿”问题突出,不仅无法有效带动规模养殖,也制约了畜牧业效益的发挥。
(四)龙头企业少,带动效应不够明显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工作上作出了积极努力,林下养鸡和大水面渔业“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显成效,但龙头企业数量少,覆盖面小,甚至部分县还没有龙头企业进驻。同时,部分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弱,缺乏战略性规划,商标品牌打造宣传利用跟不上,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周边养殖户参与积极性不够高,养殖规模生产发展能力不足,抗市场风险能力差。
(五)养殖户分散,动物防疫工作有难度
乡镇、村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养殖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质量安全、防疫意识低,传统养殖环境卫生条件差,免疫病种多样化,防疫兽医人员空编缺编多,村级兽医员少、技术水平低、老龄化等问题突出,动物防疫工作难于形成齐抓共管常态化。市、县(市、区)办公用房不足,兽医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地处越南边境和三省交界处,点多面广,投入防堵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国内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多变,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面临内防外堵双重压力。
(六)特色品牌推广成效不显著,种质资源商品化程度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水产畜禽产品的要求也由原来的吃饱向吃好转变,有品质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效益,有效益才能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而我们提升养殖业产品质量,打造绿色、优质的水产畜禽产品品牌的效果还不显著,市场知名度和接受度还有待提升。养殖业发展科研项目较少,资金投入不足,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克难攻坚的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滞后。对地方特色养殖品种资源保护推广利用,提高品种商品化重视不够,地方品种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当地养殖户保护繁殖发展。
三、加快推进全市水产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多方位保障养殖业发展
一是要把发展养殖业作为政府重点工作加以推进。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养殖业在推进“三农”建设、保障“菜篮子”供应、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我市养殖业发展潜力巨大,可利用林草地面积达1250万亩,可用于增养水域面积达80万亩,年可饲料化利用的农作物秸秆320多万吨,6个地方优良品种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登记认定,这些有利条件为我市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养殖业投入,把养殖业发展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议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各县<市、区>级财政每年安排200-500万元),主要用于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整合扶贫、交通、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用于发展养殖业;协调金融、保险部门建立养殖专项贷款、完善养殖保险体系;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养殖业等。三是实行统筹规划,解决发展养殖业用地难的问题。水产畜牧部门要做好产业布局、园区布点、三区划分等重点规划,国土和农业部门配合做好相关养殖用地的统筹分配、流转承租等工作,切实落实养殖用地。
(二)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
以“做稳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林下养鸡产业、做强现代渔业,打造现代生态养殖基地”为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右江河谷现代水产畜牧业示范区、南部特色养殖产业区、西北部生态养殖产业区,努力将百色建成广西重要的现代生态养殖基地。
——做稳生猪产业。通过实施生态养殖转型升级和污染物减排设施配套,逐步提高生猪养殖自动化水平,稳步扩大能繁母猪存栏和育肥猪出栏规模。到2020年实现全市生猪出栏263万头,年均增长3%。
——做大牛羊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整体布局,全面开展品种杂交改良,提升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有效推进牛羊养殖总量和规模场的发展壮大。到2020年实现全市牛饲养量达150万头以上,羊饲养量达200万只以上;全市肉牛、肉羊规模场(小区)分别累计达1500个。
——做优林下养鸡产业。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发展多层次林下鸡产品,以精细化饲养和特色品牌建设等手段促进林下鸡产业提质增效。到2020年实现全市肉鸡出栏量达4500万羽,年均增长6%。
——做强现代渔业。加快构建一圈二带三区产业布局,培育多元化产业形态,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执法监管力度,着力提升生态养殖产量比重,全力推进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实现全市水产品产量20万吨,年均增长6%。
(三)加快养殖业三区划定,落实满足规模养殖用地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及《广西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各县(市、区)畜牧主管部门要早日编制完成《畜牧业发展规划》,配合国土、环保等部门及时完成辖区内“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三区划定工作,及时发布三区划分方案。2018年前要完成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的关闭拆迁,控制限养区现有养殖规模,不再新、扩建畜禽养殖场。依据《广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到2020年,全市可利用于设施农业(包括规模养殖)的非基本农田耕地有145万亩,及各地荒山荒坡、森林、果园中,适于建设规模养殖场的各主管部门应予于支持。各级政府及畜牧主管部门要将落实养殖用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调动市、县、乡、村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开展规模养殖场选址普查,在禁养区、限养区外,查寻水、电、路、环保等适合无公害养殖用地的场址,建档立卡,建设规模养殖场备选场址数据库,切实解决当前养殖用地难、招商引资难以落实用地的现实困难。
(四)强化投资融资服务,大力引进扶持龙头企业
产业化经营必须依靠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的支撑来实现,通过引进扶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来带动养殖业产业化发展,是当前水产畜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用活政策,制定出台鼓励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合作社)发展扶持政策,大力引进项目,强化服务优化环境,通过资金、用地、项目等多种渠道扶持培育,引导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宣传中央、自治区各项惠农政策和项目信息,积极协调争取发改、扶贫、水利、财政、金融等部门的涉农资金和项目,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把服务好企业当作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实,让企业愿进来、留得住、能发展、有效益。职能部门要加强技术的研发、引进以及推广应用,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及推广投入,完善自身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
(五)加快地方特色品种产业化,大力推广生态养殖业
要切实把发展特色水产畜牧养殖业作为推进现代养殖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围绕地方水产畜禽保种选育和产业开发,突出抓好地方畜禽品种认证认定、保种选育研究、保种场建设和产业发展,有力促进全市特色水产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着力打造地方品牌。我市地方特色畜禽品种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德保矮马、德保黑猪、隆林黑山羊、隆林黑猪、隆林黄牛、凌云乌鸡、西林水牛等,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打造地方品牌、挖掘遗传资源为目标,强化地方畜禽品种认证认定工作,争取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地方畜禽品种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要紧扣产品安全、产业安全和环境安全,把生态养殖与现代生产、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特别是养殖方式的转变,集中力量、集约资源加大生态养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广力度,引导支持企业主动牵头,带动周边群众通过生态养殖增收致富。要把推广生态养殖方式作为生态乡村建设活动的一项重大举措,纳入总体规划,共同部署推进,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完善有特色水产畜牧养殖业,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养殖业“百色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六)加强技术培训,为农村养殖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健全培训机制。建立科技人员服务到户、良种良法推广到舍、技术要领培训到人的科技推广培训新机制,启动技术明白人和技术二传手培训工程,定期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开展科技下乡轮训活动,建立起科技普训制度。二是创新培训方式。采取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各类干部会、群众会、现场会、专题培训会、科技赶场、广播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畜牧科技培训。组织技术人员进场(小区),开展技术承包,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确保优良品种、先进实用技术传授到养殖户,市场信息及时传递到养殖户。三是突出培训重点。在注重畜禽养殖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将疫病防治技术、形势分析与预警纳入培训重点,合理分配安排培训内容,不断扩大动物防疫技术培训面。在市场低迷时期,除加大养殖技术储备培训外,将畜禽市场行情预测预报基础技术纳入培训重点,增强养殖户自我准确研判市场行情的能力,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把握市场主动权,争取养殖效益最大化。
(七)发挥特色养殖业,助推精准扶贫攻坚
我市属滇桂黔石漠化连片扶贫开发地区,精准扶贫任务重。而水产畜牧业占地少、生产周期短、见效快,发展特色生态养殖是我市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根据产业扶贫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一是按照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发展1个以上特色鲜明、附加值高、脱贫致富效果好的主导养殖产业,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提高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能力。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产业联盟,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肉牛、肉羊、肉鸡、蛋鸡、黑猪等优质特色畜禽产品产业,以及罗非鱼、鲤鱼、草鱼、泥鳅、龟鳖等特色水产品的稻田生态养鱼,池塘生态养殖和庭院养殖。
(八)加强领导,着重解决当前问题
一是把水产畜牧业纳入现代生态农业一起统筹规划,并加大生态养殖扶持力度。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水产畜牧业发展还存在很多瓶颈,较为突出的是生态养殖工作缺乏面上统一规划,面临任务重、资金少的困难。根据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的相关部署和要求,2016年我市要建设12个市级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微生物+高架网床模式),全市规模养殖场的生态养殖达标率为10%。到2020年,全市规模养殖场的生态养殖达标率须达到90%以上。由于高架网床建设成本较高(800元/平方米),涉及生猪、牛羊等规模场改造约960个,生态养殖工作非常艰巨,要考虑将水产畜牧业纳入现代生态农业一起统筹规划,并加大生态养殖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切实推进养殖业转型升级。
二是把发展牛羊产业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当前,我国正在经历肉类消费品种结构调整,牛羊肉消费量逐步增加,在肉类总消费量中占达15%以上,未来还将继续扩大。近十年来,牛羊肉价格稳中有升,市场需求带动牛羊养殖效益好,群众养殖积极性高,发展牛羊养殖正当其时。我市可利用林草地面积1250万亩,每年可饲料化利用的农作物秸秆320多万吨,同时西林水牛、隆林黄牛、隆林黑山羊等地方优良品种陆续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登记认定,这些有利条件为我市发展牛羊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国家提倡和鼓励发展非粮养殖,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养殖不与人争粮、争地,非常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加快发展牛羊养殖,将对我市养殖业“补短板”、“调结构”起到关键性作用。建议将牛羊产业发展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成立专项产业基金,安排各级财政配套资金投入,促进养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